2025年6月18日,特朗普公开向伊朗发出“最后通牒”,要求对方“无条件投降”。此举不仅让中东局势骤然紧张,更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强烈关注。 令人惊讶的是,美军持续进行实战演练,而以色列也频繁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,处处显现出即将大规模军事介入的迹象。 但美以为何如此自信?伊朗还有机会反转局势吗?在这关键时刻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一番话,无疑点破了背后的玄机。 事实是,特朗普此番的“高姿态”既反映了美国一贯的强权作风,也暴露了美以两国在伊朗问题上的深度共谋。
从撕毁伊核协议到接连施加严厉制裁,美国步步紧逼,试图用极限施压让伊朗屈服。而以色列则不断配合,试图摧毁伊朗仅剩的战略威慑力量——核设施。 多年来,美以之间联手制造的“压力链”,让伊朗渐失自保能力,孤立无援,犹如困兽之斗。 更值得关注的是,中方在此次危机中的明确表态。郭嘉昆的发言直指本质,“对以色列有特殊影响的国家要负起责任”,批评美以假借国际秩序、奢谈责任的虚伪姿态。
中方的站位和表述,不仅彰显了维护中东和平的立场,更为陷入僵局的伊朗增添了一份道义支撑。 实际上,伊朗这些年在美以夹击下频繁摇摆,一方面渴求松绑制裁,另一方面又不敢彻底放弃自己的战略底牌。正如网友调侃:“反美不坚决,等于坚决不反美”,伊朗的现实困境由此可见一斑。 此次美以的“双簧打压”钱掌柜,美国主导外交、军事与经济压力,以色列配合进行现实的武力威慑。伊朗却幻想通过有限妥协换来缓和,殊不知自己手中的“筹码”早已岌岌可危。
如果没有真正抵达可以让对手忌惮的核门槛,所谓“谈判策略”也难免沦为一纸空文。当局势升级至此,留给伊朗选择的空间已经狭小,要么硬抗到底,要么被动接受“被改写”的命运。 我认为,美以联手的策略看似牢不可破,但这种极限施压不仅激化地区矛盾,也埋下了更大冲突的隐患。
中方的及时发声,是对国际公平正义的一次坚守,更是对未来中东格局的深度介入。对于伊朗来说,如果不能在危机中重塑自身的战略威慑,前方只会更加艰难。 然而,任何强权都无法永远操纵世界秩序。当大国博弈的剧本愈发明朗,被漠视的小国也未必就永远是棋盘上的棋子。 最后想说,局势虽险,但任何试图通过胁迫和“合谋”解决问题的方法,终究难以持久。只有尊重主权、真正倾听各方诉求,才能换取持久和平。 历史一次次证明,短暂的胜利掩盖不了真正的问题。对于伊朗,包括所有曾被强势裹挟的小国而言,坚持自我、守护底线,或许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。
盈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